東南山區一共有六十多座城,現在怕是剩不到一半被其控制着。
東南山區靠外圍的那些城已經被缪新收回了很多,在景陽江北的又被柴銘占領,張革有搶占去三分之一還多,連武實際控制的也不過到二十座城了,而且有幾座城還被抛棄空了起來。
“陛下就要到了,我們是不是有所行動啊,在奪他幾座城。”
缪新有些按耐不住的對缪百川建議道。
“不要輕舉妄動,此戰幹系極大,也是陛下揚名的時機,你就靜下心來好好研究進攻路線上的地形,務必做到萬無一失,決不能出現大的閃失,不然,老夫也保不了你。”
缪百川雖然耿直,但是而是在官場打過滾的人,算是半個政客,可比缪新強多了。
缪新隻想着建功立業,卻忽略了其他,而缪百川卻知道國王親征的意義。
楚境内最後一戰必須是留給國王建功揚名的,這是每個開國君主必須走的過程,是個潛規則。
這個潛規則是有,但是缪百川誤會了張顯親征的意志,他對狗屁的潛規則不感興趣,如果缪百川柴銘等能輕松解決了東南山區的事情,他才不會過來的,有這時間去西北對付秦軍才是他的最佳選擇。
而現在東南山區的複雜,讓他不得不親自來解決。
這其中不但是連武和張革的問題,涉及到建邺城張家的張弘,還有建邺城十大家族的潛勢力也參與在其中,更有本地土族的處理上。
這涉及到自己的損失,老祖宗留給他任務,戰後如何穩定東南山區,還有涉及到那裡的妖族等諸多問題。
這些事情缪新和柴銘很難做到,有些事情做不了主。
“你是夏朝第一軍團軍團長,神威軍團可是陛下起家時親自統領的部隊,不說百戰百勝,可也是名揚天下,交到你手裡可不能辱沒了他,按制我本不該參與進來的,但是陛下允許我過來協助你,這就足以說明了什麼。”
缪百川教訓着還顯稚嫩的缪新。
“侄孫明白了。”
缪新感覺到後背都被冷汗濕透了,他年紀輕輕就執掌了夏朝第一兵團,不自覺的就飄飄然了,原本他沒想的那麼多,可是被叔祖提醒,忽然明白了很多。
不是他有多麼了不起的能力才被陛下看中,而是老祖和叔祖的原因,是陛下回報缪家對他的支持,才把第一兵團交給了缪家。
叔祖退出是覺得缪家現在風頭太大了,需要收斂些。
但是陛下雖然同意了叔祖退出第一兵團,可還是把他推了出來接任第一兵團。
這是對缪家的信任,他所處的位置,是國主和缪家這個紐帶的環扣。
這個環扣一旦崩開,那麼缪家也就從夏朝這艘大船上飄走了,結果就是灰飛煙滅。
缪新終于清醒了。
“缪家子弟不要因為陛下恩寵而飄起來,要腳踏實地做事,缪家才能穩如泰山,你可明白?”
“明白!”
缪百川長出了一口氣,他心裡明白,别看缪家現在很風光,那都是當初機緣巧合,遇到了喬裝進入落雁峽要塞的張顯,兩人不打不相識,結為忘年交。
後來在奪取上京城時,缪家又幫了張顯大忙,而他在形勢不是很明朗時,毅然選擇了站到張顯這一邊。
再後了老祖缪坤也幫了張顯的大忙,就因為如此,張顯對缪家給予最大的回報,缪家子弟,無論軍中還是官府,都占有極重的位置,這也讓缪家子弟有些張揚起來,這種現象極端惡劣,必須盡快遏制,不然後果難料。
這次缪坤親自跟随張顯來到東南山區,也是不放心第一軍團的缪新,缪新畢竟年輕閱曆少,可是他處的位置卻極為重要,不能有失。
遠在六千餘裡外的張顯和缪坤,正在談論臨近東南山區的荒涼,看着一路走過,大片土地荒蕪,誰見了不可惜。
朝中這段時間很多大臣都提議在建兩個軍團,這樣解決東南山區就會輕松得很。
但是大家隻看到了一面,沒有想到另一面。
養兵是需要錢的,需要很多的錢糧。
夏朝建立,百廢待興,用錢的地方多了去了,而且現在财政方面基本上是隻出不入,根本就在挪不出錢來擴軍。
“陛下,老臣有個想法不知道可行不?”
沉默了很長時間的缪坤忽然擡頭對張顯道。
“說說。”
“現在進入五月了(本書曆法按農曆算),春耕已來不及了,但是别忘了,這裡可以播種兩季作物,第二季秋麥(荞麥)播種時間上還很充裕。”
“可是這裡流匪猖獗,不解決了這個問題,沒人願意過來墾荒。”
“陛下,這些流匪大都是那些奴隸,噢,義軍敗退後,沒能趕回東南山區的人,就如馬蔔方、、”
缪坤的話讓張顯眼睛一亮,霎間明白了缪坤的意思。
“肖飛,拟旨。”
“喏。”
“令,南三郡郡守抽調,廖都尉、海都尉、馬都尉、霍都尉,李都尉各代三千郡兵火速趕往晉城、塔城、小梁山一線,限他們在兩個月之内,務必清剿穩定這裡的局勢。”
肖飛拟好了旨意,張顯過目後簽發,肖飛放飛了信鷹。
随後張顯又給李文輝去了一道旨意,讓他在六月中旬前,盡一切努力從人口稠密的郡縣移民過來,提高獎賞農耕,免除稅賦三年。
缪坤一聽,有喜有憂,喜的是張顯做事果斷,給予農耕太大的鼓勵,隻這獎勵農耕免稅三年,國家就耗費資金海量,農耕戶得到了實惠,國家虧大了。
憂的是,這樣一來,就怕那些大戶趁機屯田,欺壓弱勢,最後又回到原楚國時的态勢。
“陛下,您的策略是好,怕的是、、、、”
缪坤提出了自己的擔憂。
“這倒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恩,我再給禦史王大人一個任務,讓他派人來監督。”
一天後衆人來到拉林城,這座城幾乎成為空城了。
“太尉大人和大将軍到哪裡了?”
劉墉和陳公威并沒有同張顯一起走,張顯走的是南線,劉墉兩人走的是北線、、、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