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毅說:“草民馮毅,參見嶽元帥。”
蘇振說:“草民蘇振,參見嶽元帥。”
兩人說完便連連叩頭。
嶽飛說:“兩位神醫不必多禮了。”
馮毅激動得熱淚盈眶的說:“草民久仰嶽元帥大名,做夢也想着能一睹元帥真容,今日終于得見,真乃三生有幸。”說完再度叩頭。
蘇振見了,也跟着再叩。
衆将雖然見慣了百姓對自己主帥的愛戴,但像這兩位神醫這樣叩頭上瘾似的還是有點詫異。
嶽飛對嶽去示意,嶽去馬上将馮毅和蘇振扶起來。
嶽飛說:“為了嶽某的病,把兩位從這麼遠請來,真是辛苦兩位了。”
馮毅說:“嶽元帥身系社稷之安危,億萬百姓之福址,能為元帥驅除疾患,乃我等福氣。”
嶽飛說:“馮大夫過獎了,兩位一路奔波勞累,請先去休息用膳,然後再為嶽某診吧。”
馮毅說:“嶽元帥,我們不餓也不累,你軍務繁重,你的健康事關全軍上下,事關社稷安危,事不宜遲,我們現在就為你診治。”
嶽飛聽他這麼說,他也确實因為眼疾嚴重不能在陽光下睜開眼,已經有好多天沒去巡視部隊的訓練了,心裡正焦急着,于是便說:“那就有勞兩位神醫了。”
馮毅和蘇振馬上上前,蘇振仔細察看嶽飛眼睛紅腫的情況,又用手掰開他的眼睛看裡面發炎的程度,再詳細詢問病情病史。
馮毅對眼病的治療毫無經驗,隻能在一旁看着聽着。
蘇振看完問過,便說:“元帥的眼疾是因為你長期夜讀兵書,用眼過度,再加上長期行軍打仗,日曬雨淋,汗水及沙塵髒物污染刺激所緻,雖經治療,但沒治徹底,也沒好好休養,所以反複發作。你以後要盡量減少在夜間讀書,而且不宜長時間用眼,每覺得眼睛疲勞,就該閉上眼休息,并多看盆栽綠樹,這樣對眼睛有好處。你的眼疾是比較嚴重,但要治好也不難,我給你開藥方,你隻要按時服用,安心調養,很快就沒事了,另外,我這還有一瓶藥水、、、”說着,就從包裡掏出一小瓶眼藥水來,說:“這藥水你分早上、中午和晚上臨睡前在各眼上滴上一滴,恢複會更快,以後你若覺得眼睛不适,就拿這藥水滴上兩三天,就能防止眼疾複發了。”
嶽飛聽了連連點頭說:“多謝蘇大夫,蘇大夫果真是醫術如神。”
蘇振說:“嶽元帥過獎了。”
嶽飛手下一衆将領看見主帥的眼疾日漸嚴重,軍醫說很可能将從此失明,沒想到眼前這兩位如此年輕的大夫卻如此輕松的說他很快就能好起來,而且以後都不會複發,衆人都啧啧稱奇。
嶽飛在服了蘇振開的藥和用了他的眼藥水後,僅兩天時間,病情就明顯好轉了,衆将對他和馮毅更加佩服和感激,把他們當作上賓看待。
兩人住在軍營裡,每日就以看軍士們訓練為樂,不過因為是在這軍營裡,兩人也不敢随意走動,隻是站着觀望而已。
這一天,忽然見到大隊騎兵在教場上跑過,沖出軍營,為首的是一員年輕小将,銀盔銀甲,大紅披風,腰挂雙錘,威風凜凜。
馮毅眼尖,一下認出那是嶽雲,激動的對蘇振說:“這就是嶽家軍的‘背嵬軍’的騎兵隊伍,嶽家軍精銳中的精銳。”
騎兵源源不斷的沖過,馬蹄踏得地動山搖,聲勢驚人,好一陣子,隊伍才過完,大約有近萬人馬。
馮毅對蘇振說:“快,我們去看看。”飛奔跑去。
蘇振跟着跑,問:“他們是要出戰嗎?”
馮毅邊跑邊說:“現在哪有仗打,嶽元帥善長打野戰,尤其善于利用騎兵快速奔襲的特點,軍營裡地方有限,他們是要到野外訓練。”說話間,他飛跑上營牆邊的一座望樓,居高臨下的往外觀看。
隻見騎兵一出營門便開始分出左右兩隊,最後随着銅鑼聲響起,在營前左右相距約六七百米的地方各自結成方陣。
雖然是騎兵,但都能迅速入列,隊伍縱橫整齊,放眼望去,非常壯觀,如此軍容軍貌,光是列個陣勢出來都能把敵人吓着了。
左邊的隊伍由嶽雲率領,他是‘背嵬軍’的步軍統制,但‘背嵬軍’步騎統一受其節制,右邊隊伍由另一員戰将率領,應該就是‘背嵬軍’的騎兵統制王剛了。
兩隊方陣列好之後,嶽雲将一隻銅錘一舉,兩隻隊伍中的旗手将軍旗高舉,同時号角聲響起,緊接着,兩隊近萬人同時舉起手中兵器,并同時齊聲呐喊:“嗬!”聲音響徹天地。兵器在陽光反射下銀光閃耀。
兩隊人馬中,除了前排将領手中各式各樣的兵器,及旗手鼓手等之外,後面的軍士都隻有長槍和馬刀,但從前往後每一列都是一樣的,左邊方陣是長槍在前,馬刀在後,右邊方陣是馬刀在前,長槍在後,絕沒一點錯亂。
這樣旗幟一展,号角一響,兵器一亮,隊伍更加井然,威勢更盛。
馮毅和蘇振都被這軍威震住了,馮毅長長地吐出一口氣,從小就沉迷于古代戰争的他,到今天才見識到古代真正的威武之師。
緊接着,嶽雲銅錘再一舉,左邊隊伍鼓聲擂動,右邊隊伍鼓聲緊跟着響起,同時兩支隊伍的旗手将旗向前一揮,嶽雲也将手中銅錘向前一揮,當選催馬向前。
兩隊騎兵也跟着向着對方沖過去。
這是全速前進的沖擊,近萬的戰馬奔騰,沙塵滾滾,場面壯觀。
這是訓練,卻又像是實戰。
即使是如此全速前進,兩支隊伍還大緻保持着方陣隊形。
到最後兩隊交接,兩個方陣彙成一個大的方陣,因為沙塵更多,看不清更多細節,但聽不到兵器相交的聲音,看來并沒有進行對抗練習。的确,在這樣的環境下進行對抗訓練,無疑會增加誤傷的危險。
很快,大方陣拆分,兩隊人馬又回到了各自原來的位置,又布成整齊的方陣。
當号角聲現起,兩隊人馬再舉起兵器時,馮毅和蘇振卻發現,原本橫向一列長槍後面跟着一列馬刀的隊伍,變成了縱向的一隊長槍旁邊一隊馬刀。
這種看似簡單的變換,發生在兩隊騎兵快速整合又快速分開的短時間内,這就顯出這當中的不簡單了。如果發生在實戰當中,面對如此訓練有素的敵人,如何去戰勝?
随着鼓聲響起,兩隊人馬再次相沖,這一次,兩隊人馬不再結成方陣,而是布成了圓形鐵桶陣。
近萬人馬圍成了一個大圓圈,中間是一片空心地帶,但不是圍着不動,大圓圈又分成了内外十八圈,每一圈的人馬都在繞圈奔走,而且從内到外,第一圈是繞順時針跑,第二圈的是繞逆時針跑,第三圈的又是順時針,以些類推。
接着,随着令旗揮動,鼓聲響起,第一圈的人馬分成兩隊從相對兩個方向中間空地沖進去,然後是第二圈的人馬從另外兩個方向往裡沖,接下來是第三、第四圈的,隻一陣子功夫,鐵桶陣又變成了大方陣,再度分開兩隊跑回營前左右兩個地方。
但這一次,卻變成了左邊隊伍全是長槍手,右邊隊伍則全是馬刀手。
這樣真可媲美現代的閱兵方陣和大型團體操表演,但要知道,這可是騎着馬奔跑的騎兵隊伍!
馮毅和蘇振看了真是震驚不已,馮毅對蘇振說:“嶽家軍的‘背嵬軍’騎兵,位列中國古代五大精銳部隊之首,果然是名不虛傳。”
正說着,突然聽見尖銳的破空之聲,一支利箭從下面勁射而來,馮毅手急眼快,一伸手便将那箭抓住,但那箭力度強勁,被抓住還往上蹿,直到箭末的箭翎才被抓緊,但手心已是火辣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