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蔡邕的支持
接下來,李儒要去拜訪的,就是真正掌管東觀藏書的官員,也是張載的嶽父——蔡邕。
這蔡邕自公元170年便進入東觀,并且多年在東觀内校書,同時還參與修撰《東觀漢記》,同時,蔡邕收集漢朝曆史,可惜沒有看見寫下來作後史,隻有所作《靈紀》及十意,又補諸列傳四十二篇,其後更是因李傕作亂散失,大多沒有保存下來。
長安作為西漢王朝的都城,雖然一百多年前,光武帝劉秀定都雒陽,但是宮殿的規模,樣式,都是仿照着長安的宮殿建造,自然也有一處東觀殿。
東觀建築高大華麗,最上層高閣十二間,四周殿閣相望,綠樹成蔭,環境幽雅,乃是章帝、和帝以後,為宮廷收藏圖籍檔案及修撰史書的主要處所。
雒陽東觀殿内的藏書,被蔡邕帶到長安後,自然是被安放在了這裡,而且這裡也是蔡邕平日辦公的場所。
為了表示尊重,李儒特意命人前去通報,否則,以他如今的地位,除了少數的幾個地方,基本上是暢通無阻的。
不多時,一位小黃門便帶着李儒進入東觀蔡邕的辦公場所。
“蔡大人。”對于蔡邕,李儒還是很尊敬的,畢竟蔡邕乃是天下大儒,又對寒門子弟多有教誨,聲名遠傳内外。
“是文優啊,有何事?”蔡邕面無表情地看着李儒,即便是李儒做媒,把女兒嫁給了張載,而從女兒的來信中,也透露出幸福,女兒找到好的歸宿,蔡邕也是老懷欣慰。
可是之前他所做的事情太毒,即便是他女兒的媒人,他的态度,也隻是比以前态度好了一些。
“儒此次前來,特向蔡大人求些書簡。”既然是為了蔡邕視若珍寶的藏書,李儒也放低了姿态。
“什麼書簡?”蔡邕盯着李儒,就像是防着盜賊一般。
“東觀内的藏書。”李儒就像沒看到蔡邕的神情,繼續說道。
“不行!”蔡邕聽到李儒的話,就像炸毛的貓,快要跳起來了。
李儒看着怒發沖冠的蔡邕,連連擺手,說道:“息怒,息怒。”同時内心苦笑,他沒想到蔡邕把這些書看的如此之中。
“蔡大人,不就是幾本書麼……”李儒一邊安撫蔡邕。一邊繼續想繼續索要書簡。
“什麼叫幾本書,那都是我大漢讀書人的命脈。”蔡邕毫不客氣地打斷了李儒的話。
“是是是,是我大漢讀書人的命脈,可這些書簡在蔡大人手中又沒有用,不如送與儒,如何?”李儒連忙同意。
“不行!”
“那要怎麼樣,大人才能答應給我。”
“無論如何都不行!”
李儒是磨破了嘴皮,可蔡邕就是不松口,李儒氣的就差直接把蔡邕綁起來。
“蔡邕,你以為某這麼是來消遣你的麼,如果不是為了天下的寒門士子,為了你的女婿,你以為某會這樣低聲下氣地求你?”李儒也怒了,自從董卓入住雒陽,他有何時如此懇求他人,如今卻被蔡邕百般推诿,要不是看在張載的面子上,他早就綁了蔡邕,把書簡給運走了。
“等等,你說女婿,子德他怎麼會向你要書簡?”蔡邕問道。
“你看看,這是你女婿寫給某得信件。”李儒把紙摔在蔡邕的桌子上。
蔡邕将信将疑地拿起書信,大略地掃了一眼,待看到信中所說的書籍時,激動地問道:“這上面寫的,是真的?”
“你自己看吧!”李儒将衣袖中的書籍拍在了桌子上。
蔡邕将幾本論語依次翻開,看着上面清晰的油墨漢字,散發着濃濃的墨香,而且每一個漢字都是一模一樣。
蔡邕顫抖着雙手,一次又一撫摸着書面,雙眼含淚,說道:“這……這真是儒道神器啊!這真是儒道神器!”
李儒見狀,連忙問道:“那你是同意了?”
“不行!”蔡邕雖然激動,但是,他還是拒絕了。
作為漢臣,他心中始終有自己的底線,東觀内的藏書,作為漢室貯藏檔案、典籍和從事校書、著述的處所,若非皇帝親命,任何人都不能私用。
不過蔡邕話鋒一轉,說道:“不過老夫倒是有幾車書簡,送與女婿,倒也無妨。”
還好這老頭子松口了!
李儒也是趁着蔡邕松口,接着說道:“蔡大人,這幾車書簡恐怕不夠吧。”然後眼珠子又一轉,說道:“不如這樣吧,東觀内的資料不動,把所有的書籍全部借給他,到時候,書籍刊印完成,再令他把原本與印好的書籍送一套到長安,如何?”
蔡邕這次卻沒有直接拒絕,皺着眉頭,思考了半晌,說道:“這倒是一個折中的辦法,不過,某要親自送往并州,說起來,這女婿某還沒見過,而且女兒出嫁了這麼長的時間,某也有些想他了。”
李儒點了點頭,說道:“可以。”
兩人都不是拖沓之人,商量好後,直接開始整理所有的書籍。
東觀中的各類書籍,分門别類,命人搬運到了門口,然後裝在了一輛又一輛馬車上。
一天後,蔡邕帶着數十輛大車,從長安北門出發,由一隻數百人的軍隊護送着,前往晉陽。
馬車中裝都是各類的書籍,有許多珍本和孤本,有了些年月,很容易出現損傷,為了不造成不可避免的損失,一路上行的小心翼翼,所以一行人走的很慢。
四五日之後,蔡邕等人才算走到晉陽。
此時,并州除了上黨之内,其他的地方早已經不是原來的模樣,十幾年前,他曾在并州待過一段時間,那可真是荒涼之地。
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生活異常困苦。
可如今,百姓生活富足,頗有路不拾遺的景象,已經與他在并州時的所見完全不一樣。
張載早早就在晉陽城門口等候,他收到李儒的信件,說是他嶽父蔡邕,已經帶着大批的藏書前往晉陽。
為此,張載特意命令不良人,日夜盯着太原郡的風吹草動,一有消息,立刻上報州牧府,就在一刻鐘前,張載接到報告,蔡邕等人距離晉陽城已不足一個時辰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