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後記
一直有人問我,為什麼會構思這樣一個故事。
我想,這大概是因為這兩年,我總在夢裡遇見爺爺。
我是留守兒童,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的孩子,在我印象中,爺爺好像什麼都會。
爺爺會畫畫,親手勾勒的戴軍帽,穿軍裝的偉人像,帽檐上那顆閃閃發亮的五角星,還有背景裡韶山沖的巨幅景緻,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
爺爺在村裡赫赫有名,誰家娶親,準能聽見他洪亮的彩詞穿透鞭炮聲,誰家辦白事,又是他帶著哭腔的調子領著孝子賢孫轉香,那些話語像是提前編排好的詩,對仗工整,句句押韻,每一句都能說到人心坎裡。
爺爺做過幾年老師,小時候,偶爾農閑之時,爺爺會翻開一本書,教我讀書,教我寫字……後來我長大了,每年夏冬回老家,爺爺都會拿出一本書,來問我,這個字怎麼念,這個成語是什麼意思,還跟我討論三國演義……我的爺爺,教會了我,學到老活到老。
我喜歡看爺爺編篾片,青皮在蒼老的手指間翻飛,變成家裡的掃把,籃子,背簍,簸箕……自他走後,這些物件再沒添過新的,就那麼一天天帶著歲月的痕迹老去。
爺爺也愛打扮,特別是農田不忙的時候,他總會反覆擦拭他的幾雙屬於他那個年代感的小白鞋,擦完然後拿起來看了又看,最後再特別認真的收藏起來,逢年過節或者做客的時候,才會拿出來穿著,走起路來,人似乎也更有精神氣。
爺爺愛唱戲,尤其是在傍晚時分,搬個小闆凳坐在台階下,咿咿呀呀地唱起來,那時候的我,總覺得那些曲調晦澀難懂,直到爺爺去世那天,請來的戲班子在家門口唱了一天,我聽著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曲調,忽然覺得心裡空落落的。
爺爺當了一輩子農民,天還沒亮,雞剛叫頭遍,他就已經扛著鋤頭下地了,面朝黃土背朝天,明明累彎了腰,卻在回家時,不忘給我們帶回蓮蓬,摘一簍稜角,或者摸一盆螺螄……後來條件好了,爺爺也放不下這一畝三分地,直到去世前一天淩晨,他老人家還在地裡割魚草。
這樣好的爺爺,是因病離開了我們,那年他78歲。
我總想起爺爺穿著一身白衣服,坐在家門口樹下納涼的樣子,他手裡搖著一把蒲扇,樂呵呵地看著我們在樹下追逐嬉戲。
爺爺這輩子很苦。
父親早逝,長兄英年亡故,三個弟弟尚未成家,四個兒子嗷嗷待哺,爺爺靠一己之力,撐起了整個家,永遠走在最前方,扛起所有風雨,從未有任何放鬆的時候……他這輩子都在當別人的主心骨。
我常常想,為什麼人能對嬰兒無限包容,卻無法陪伴好一個老人呢。
後來,看到了一個答案——
因為老人沒有媽媽了。
要是每個老人都能有個年輕的媽媽該多好。
當皺紋爬上額頭時,還有人會叫他英寶。
當腿腳不便時,還能撒嬌找媽媽要一碗糖水蛋。
就像我故事裡那樣,七十八歲的老兒子,永遠有父母溫暖的懷抱等著他。
前幾天又夢見爺爺了。
他依舊一身白,坐在家門口,搖著扇子,看著我的孩子嬉笑打鬧,笑著喊小娃娃……
2025年8月·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