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我應該有嗎?
容衍一說話,人群中一群穿著官袍的人立刻圍了過來,七嘴八舌地同他問候,人群本就擁擠,祝箏被擠的幾乎貼在容衍身上,哪也去不了。
被迫聽完了不重樣的恭維,她特意留意了裡面太子和梵臨寺的字眼,很快拼湊出了零碎的前因後果。
故事並不複雜,眾人口中的她本人在秋獵時抽中了頭籌,欽天監合了時辰,不知怎麼成了大吉的好兆頭,大力舉薦她做太子伴讀,一同去往梵臨寺誦經半年,為大雍祈福。
在這個人人為她高興的故事裡,沒有人知道她差點被一箭射死在紅楓林。
想來也對,此事傳出去,根本不會有人為她主持公道,她若死了是一場驚擾聖駕的意外。若活下來,流言隻會以為是她開罪了太子殿下,恐怕隻會連累祝家更加如履薄冰。
這個無中生有的梵臨寺祈福,對祝箏,對公儀休,對祝府都是最好的安排。
那麼,是誰編出了這樣的故事呢?
是容衍嗎?
雖然他似乎對扯謊不太擅長,但除了他,還會有誰同時系著這麼多人……
這樣算來,她竟是沾了公儀休的光,一併讓太傅大人勞心思慮,想出這樣一個滴水不漏的說法來。
算了,是也罷,不是也罷,反正結果是撿回一條命,對祝箏來說沒什麼區別。
她站在人群中仰頭看向身側的人,容衍離她很近,目光仍是如古井無波一般,也不搭旁人的話,甚至唇邊一點禮節性的弧度都沒帶上。
這點他就不如她了,尚不明白假笑的用途,這可是她最拿手的本事,真應該傳授給他。
不過從前在成須山時,祝箏就發現了他睡覺很淺,性子又極喜靜,一點吵鬧都會讓他皺眉,在這種場合下不吝於是種淩遲一般的折磨。
「大人先回去吧。」祝箏小聲道。
「那怎麼行!」還沒等容衍說話,一旁的祝老夫人先著了急,「太傅大人費心把你送回來,怎麼著也要留下吃個便宴才成,府上都備好了,勞煩移駕正廳,還是以前吃飯的地方,備的還是往常大人愛吃的菜色。」
祝箏睨了祖母一眼,這話說的真是講究,不知道的還以為太傅大人來的多勤似的。
隻有後邊站著的流風聽了是真高興,他還記得祝府待客豪橫的很,至今還對那碗鮮美的河豚湯念念不忘呢。
沒想到大人卻沒立刻答應,隻先轉頭看向了祝四姑娘。
祝箏見容衍看她,意會到這應該是個求救的眼色,立刻道,「大人路上提過朝中事務繁多,不便在我們這兒多留。」
祝老夫人道,「便飯而已,耽擱不了多久。」
「太傅大人舟車勞頓已久,謝宴也不急在今天。」祝箏擠出個笑,「祖母最是慈煦仁厚,定能體恤大人辛苦,不會強人所難的。」
祝老夫人卡了一卡,臉色不虞地瞪了祝箏一眼,不死心地又問容衍,「太傅大人剛回京,當真沒一點空閑?」
容衍始終望著祝箏,寂靜的眸光意味不明,忽然問了一句,「我應該有嗎?」
「沒有,真的一點沒有。」祝箏都要急死了,不著痕迹地推了容衍一把,「大人快走吧。」
不用謝,快逃去個安靜的地方吧。
容衍張了張口,良久,隻「嗯」了一聲,略一頷首,又望了祝箏一眼,轉身上了馬車。
祝老夫人恨鐵不成鋼,「教你留個人都留不住,白長著一張嘴,說的都是什麼糟心話?」
祝箏裝作聽不懂,笑呵呵地隻管向馬車揮手,直到目送著容衍的馬車消失在街口,才忽然斂了笑,伸手撥開人群,往祝府走。
一進府門,祝箏便知道為什麼偏要留容衍了,府裡布置的簡直比秋獵場上還要招搖,一看就是費了心思要唱大戲的架勢。
台上站著十來個黃袍和尚,都同方才給祝箏帶花的那個一樣的打扮,見祝箏進來,立馬圍著她連唱帶跳。
「嘿呀嘿呀嘿,諸位好漢聽我言,福星轉世現人前。一手祥瑞把福傳,能解厄來能化險,消災解難勝高賢……」
哪裡請來的神棍,唱的都是些什麼亂七八糟的詞兒。
本來坐車坐的就暈乎乎腦袋更暈了,祝箏擺了擺手,在一圈和尚中間站著聽他們唱完,友善地請他們讓讓。
打頭的和尚又高喊了一聲,「請福星上坐!」
祝箏的一句「坐什麼?」剛問出口,就被淹沒在了一片鞭炮聲中,硝味兒瀰漫,祝箏被嗆的咳了幾聲,臉上被抹了一把紅泥,腦袋上被扣上一個碩大的花冠,身上團團綁上了幾圈掛著明珠鮮花的吉柳枝,幾乎把她捆在了原地。
一幫花枝招展的舞娘冒出來,把她架上了高台,按在了紅花簇擁的花架中央,開始圍著她翩翩起舞。
笙簫嗩吶齊齊鳴奏之中,祝箏臉都黑了。
看雜耍的時候圖個熱鬧,祝箏可沒心思親自演,扯了身上的東西就要起身。
不知什麼時候上來的祝老夫人扯住她,「幹什麼去?」
祝箏拱手,「祖母,我坐車久了頭有些暈,想回房歇會兒,趕明兒再給我接風成不成?」
「給你接風?」祝老夫人輕哧了一聲,「祝家上下砸了多少白花花的銀子,等今天足足等了半年,你以為是為了給你這個沒福氣的東西接風?」
說完又掐住祝箏的胳膊,把她牢牢按在台上,「叫你做什麼你就跟著做,一箭白給你心口多紮一個洞,也沒見聰明多少!」
祖母聲音不大,像忽然開了個玩笑,卻讓祝箏陡然沒了聲息。
原來不是沒人知道她挨了一箭……
最起碼,她的好祖母是知道的。不僅知道她差點死了,還知道梵臨寺祈福之說是編出來掩人耳目的託詞。
顯然,祖母根本不在乎發生了什麼,更中意這個編出來的故事,不然也不會大張旗鼓地順坡下驢地演這樣一出大戲。
祝箏忽然掀唇,哂然地笑了笑。
知道是演的,她倒是安心多了,不然總要提防著祖母是不是鬼上身了,那可真是不得安生。
旁邊請來的這十來個市井和尚應該花了不少錢,端的是伶牙俐齒,正在大肆地編造著祝箏的事迹。
無論是天上雲,地上雨,旱澇有度,河水漲息,東街的豬仔長胖了幾斤,西街的母雞多下了兩個蛋,都是沾了她的福氣。
隻是容衍一走,很多本就是來尋走動的人也跟著散了,方才的熱鬧散了大半。
桂香嬤嬤在人群裡散著紅紙包著的銀葉子,也顧不上是不是什麼達官貴人了,走過的路過的,街邊看熱鬧的,全被拽進了祝府來。
也許祖母覺得,今日進府看了這場戲,流言傳播出去,死活都得坐實了她這個孫女是個福星。
祝箏看著桂香嬤嬤被擠的人仰馬翻的模樣,突然想起上一回見她這樣,是在金香樓裡。
那天祖母也像這樣,吩咐著散了不少錢,是求著大家口下留情,別把她那個光著屁股橫死在床上的好孫兒說的太難聽。
她有時候覺得祖母挺精明,有時候又覺得她精明的太淺顯,有懶事之嫌,譬如要人嚼舌根和不要人嚼舌根,怎麼都隻會用散錢這一套…….
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給錢要這麼管用,她也不至於在祝隆的花柳故事裡,做了十來年人盡皆知的喪門星。
祝箏嘆了口氣,倒不是在乎別人把她當福星還是衰星,隻想嘆一嘆幸好方才讓容衍走了,讓他看見她這副猴子樣兒,恐怕得被笑一輩子。
祝箏配合著演了一會兒,懨懨坐在花台上,目光在人群裡來回梭巡了好幾遍。
直到祖母終於忍不住壓著聲提醒,「給我笑,人家是來看福星的,誰要看你哭喪著一張臉。」
祝箏沒理她,「阿姐呢?」
阿姐不喜歡熱鬧,她方才隻當她在人群後面,現在看遍了底下的人,怎麼找也找不到祝清的影子。
「你問誰?」祖母皺著一張老臉道,「你不知道她幾時回來?」
祝箏愣了愣,什麼叫她知道?
祝老夫人看出祝箏愣神,臉色忽變,「我收到一封信說你去梵臨寺養傷,讓三丫頭一同陪著,怎麼回事?是不是你耐不住性子鬧著要回來,才不得不讓太傅大人送了你一趟?」
祝箏腦中一片空白,怎麼還是去的梵臨寺養傷?她根本就不是從梵臨寺回來的,姐姐又怎麼可能上那兒陪著她……
也就是說,祝清根本沒回過府上。
……難道自秋獵場一別,阿姐竟已失蹤了半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