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秋收
這邊大人們忙的腳不沾地,外邊的二娘三郎也是忙到崩潰。
她們的兔子太多了,饒是已經宰了好多隻大野兔,可是那些小兔子也有20多隻。
而且前兩天,她們還發現有一隻兔子揣了崽。
二娘和三郎每天要到處找草喂兔子餵鴨子,還要帶鴨子去玩水,又要防止兔子打洞。
兩個人的小臉天天的急得紅撲撲。
一忙起來,時間就過的飛快。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時間不夠用。
趙氏兩人第二匹布還沒織出來,又該收地裡的莊稼了。
收莊稼和織布都是重要的事,兩頭都放不得。
所以就留她倆在家繼續織布,其他人去收莊稼。
首先就是紅薯,把紅薯藤割了,在把紅薯挖出來。
好在紅薯藤和葉子可以喂兔子,倒是給二娘兩個節省了不少力氣。
然後再是苞米和麥子。
苞米雖然是後面種的,可是生長時間比麥子短,所以現在剛好碰到一起去了。
早上天蒙蒙亮,一群人就起了床。
把苞米殼不用撕,直接一整個掰下來,放進竹簍裡,最後倒進麻袋裡,由李滿倉和大牛兩個力氣大的一趟趟往家裡搬。
等太陽出來將露水曬乾,他們又開始去麥田裡割麥子。
一把麥子割完,再捆成一紮,裝進麻袋裡扛回家晾曬。
多寶幾個小孩子在後面跟著撿麥穗,連掉在地裡的一粒麥子他們都不放過,撿起來揣兜裡拿回去餵鴨子。
中午的太陽太毒,哪怕這事兒再急,他們也得休息。
所以回家吃個午飯,然後就趁這個空檔把苞米殼給撕下來。
苞米殼跟松毛一樣,曬乾了做引火草。
至於地裡的苞米桿兒,一半兒等它自然在地裡曬乾,燒了做肥料。
另一半兒拿回來剁碎了,就是兔子冬天的口糧。
到了下午,氣溫稍微下降些許,他們又到了地裡繼續割麥子。
趙氏兩人雖然不用下地,但也不輕鬆。
既要織布,還得照顧一家子的飯食。
這個時候乾的活兒重,胡亂對付一口可不行。
而且還得時不時把苞谷麥子翻面,讓它們快速曬乾。
農忙就是跟老天爺搶時間,要是下一場雨,那些糧食沒曬乾,捂個幾天就會長黴發芽。
二娘和三郎兩個小的,人還沒麥苗高,自然不能下地幹活。
但是她們的任務同樣艱巨。
整日站在樹蔭底下,拿個棍子去趕那些飛下來偷吃糧食的鳥。
然後一天幾趟的往地裡跑,給他們送水。
一連忙了兩三天,地裡的麥子苞米都收完。
他們的主戰場又回到了家裡。
收回來的麥子經過幾天的暴曬都已經乾的差不多了,接下來就是打麥。
這個活兒不僅費力氣,還苦。
打麥時揚起的麥芒紮進皮膚裡,又癢又痛,每個人都苦不堪言。
打麥用的工具叫連蓋。
是李老頭現做的,一根長棍,上面是用樹藤編織的有縫隙的木闆兒,可以活動。
木棍高高舉起,放下時木闆由於慣性跟著落下,打在麥子上,使麥粒從麥稭上脫落下來。
打連蓋這活兒就跟轉呼啦圈一樣,要跟著節奏打。
生手熟手一眼就能瞧出來。
何春花和李滿倉兩個一上午都在跟這連蓋較勁,把一群人逗的笑的直不起腰。
麥子打完繼續讓它接著曬乾,然後他們又開始給苞米脫粒。
這已經算是所有活兒裡最輕鬆的了,至少他們隻是手遭罪,可以坐在院子裡邊聊邊幹。
等麥子玉米曬乾,摘乾淨裡面的碎石子枯葉。
再到通風口,找準風向,用鐵鍬把麥子高高揚起,藉助風把裡面的灰塵吹走。
忙活大半年,最後收了兩袋麥子一袋苞米。
產量不算高,但是他們卻很開心。
因為秋天就是收穫的季節。
且不說苞米地裡發現的南瓜和黃瓜。
就是他們的菜地裡,辣椒豆角土豆也都收了不少。
還有李老頭四處撒的南瓜種子。
長出的嫩南瓜一個都沒捨得讓他們吃,全部留成了黃色的老南瓜。
再加上紅薯、菜瓜、平時收的各種乾菜,還有之前剩下的兩袋麥子。
零零散散加在一起,吃到明年夏天肯定沒問題。
漸漸的,棉花也可以採摘了,一天能收個十來朵。
趙氏把那蓬鬆暄軟的棉花細細收好,這是她們眼下最寶貴的東西。
莊稼收完,還得把地裡的那些根莖全部挖出來,撒上草木灰,再把地翻一遍。
然後施肥、泡麥種、種麥子。
菜園裡的各種蔬菜也接近尾聲。
何春花把最後一茬辣椒收起來,和苞米面拌勻了,然後放在罈子裡等她密封發酵。
這種新鮮吃食,叫做雜辣椒。
是何春花家鄉的一種特色,每次誰家炒這個菜,隔老遠都能聞到它的特殊香味兒。
發酵好的雜辣椒帶著些許酸味,和肥腸一起炒,她能吃兩碗飯。
就算沒有肥腸,和土豆絲或者臘肉炒也是絕配,真真能把人香迷糊。
冬天種不了什麼蔬菜,趙氏就把那幾塊菜地全部撒上了蘿蔔和白菜種子。
至於地裡,也前前後後全部種上了麥子。
等著地裡的活兒忙的差不多,他們又開始滿山遍野的跑。
他們收的那點棉花,根本不夠一大家子做衣裳鞋子的,所以還得找其他的填充物。
窮苦人家哪裡有錢買棉花做棉襖,他們多是用蘆絮或者野棉花。
野棉花算的上是野花裡面顏值最高的一種了。
花開五瓣,呈淡粉色或者桃紅色。
花落以後結出的果實,裡面是白色花絮。
成熟後果實炸開,白絮掛在枝頭,所以人們也叫它白頭翁。
野棉花的根莖可以入葯,最常見的用法就是把它的根搗爛敷在被蜈蚣咬過的傷口上,可以解毒。
也可以炮製之後與其他藥物輔助內服,治療洩瀉、黃疸、瘧疾、小兒疳積等疾病。
趙氏兩人已經把布織好,等野棉花收回來,就開始做被子衣裳。
大郎二娘三郎幾個孩子,去年已經給他們做了棉襖。
如今雖然小了點,但是把棉花掏出來重新彈過,再添一些新棉花進去,改一改又可以繼續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