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宋總,你有錢嗎
「我們母子三人的股價加起來,也才15%。我請問你們,到時候許家其他幾房人聯合起來逼許知禮讓位,你們應該怎麼辦?」
股東一立刻說道,「大太太,我們肯定是支持知禮的。」
其他股東紛紛表明自己的態度,「對,我們肯定是支持知禮。」
曾蕙玲笑著搖頭,「你們還是沒搞清楚,你們的支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們那些人不會再搞小動作嗎?到時候許氏再陷入一次繼承權爭奪戰中,那次的爭鬥絕對會比這次的激烈。畢竟這一次他們手中沒有股份,下一次他們手中有了股份,那爭奪就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是曠日持久的戰鬥!就怕到時候整個許氏都要崩掉!」
股東們細細一想,這種可能性相當高。
許志鵬還活著呢,二房的許少棠就敢找殺手暗殺許知禮,未來他有了股份,隻怕手段更加激烈,到時候就怕許氏因為繼承權爭奪的問題,整個公司走下坡路。
這可不是股東們願意看到的。
有股東已經猜到了曾蕙玲的想法,問道,「大太太,你有什麼想法不妨直接說。現在我們大家肯定都跟你是一根繩子上的螞蚱。」
曾蕙玲輕笑一聲,「簡單,你們幫我讓志鵬立遺囑,把大部分的股份都過給知禮。」
這話一出,股東們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曾蕙玲和許知禮的目的!
沒有任何人提反對意見,因為這時候支持許知禮就是最好的選擇。
於是,兩天後,股東們叫來了律師,趁著許志鵬「清醒」的時候,叫他立下了遺囑。
遺囑寫明,他名下的所有的財產,他所有的公司股份95%給許知禮,剩下5%由其他五房平分。
同時,名下的房子、車子、鋪子、珠寶首飾、古董字畫等一半給許知遠,一半由其他五房平均分。
這個遺產一出,其他五房的人都炸了,紛紛表示這個遺囑不算數。
於是,其他幾房的人聯合起來花高價請了律師,勢要跟許知禮打官司。
不過官司打了好幾年,都以失敗告終。
同時,其他五房的人也不團結,加上他們的子女多數不爭氣,有吸毒過量吸死的,有亂投資虧得差點把家裡所有錢都虧光的,有殺人然後被送進監獄的……
總之,自從許志鵬中風加老年癡獃後,其他幾房的運勢就越來越差。
當然,這是後話了。
……
豐塘村。
對宋招弟回來,周三強沒什麼表情變化,他現在已經習慣了宋招弟時不時消失一段時間又出現。
「周總,你去把周浩博、鄭姐他們叫來,我要開一個會。」
周三強奇怪地看著她,「開什麼會?」
宋招弟神秘一笑,「一個很重要的會議,去叫人吧!」
周三強帶著疑惑出去,把其他人叫了回來。
等人都齊了之後,宋招弟坐在椅子上,清了清嗓子說道,「我宣布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要收購新成屠宰場!」
周三強發出靈魂質問,「宋總,你有錢嗎?」
其他人也沒表現出多高興的樣子,而是懷疑。
「宋總,現在新成的價格可不便宜,雖然降價了,但也要700多萬。我們屠宰場拼拼湊湊隻能湊足200萬,多了就沒有了。」
「前幾天我去打聽過了,要750萬。我們還有550萬的缺口。」
「哎,要是差個一兩百萬,我們還能想想辦法,差500多萬就太多了!」
宋招弟敲敲桌子,不高興道,「你們這麼不相信我?我說有錢當然有錢了!」
「真的?」周三強眼睛一亮,宋招弟敢說這種話,那肯定是兜裡有錢才有這個底氣。
「宋總,你在羊城賺大錢了?」
其他人也一臉期待地看著她。
宋招弟笑道,「當然了!不然我怎麼敢說這種話?周三強,你明天就去跟新成的負責人接洽,爭取儘快談下來!」
周三強,「我爭取把價格談得更低點。自從上次的拍賣沒成功,後面又沒什麼人問價,新成的老總就非常慌張,想早點把新成賣出去。我看應該用不了750,壓壓價估計能下700。」
「行,這事你去負責!反正速度要快!」
開完了會,有員工告訴她,徐海華來公司找她。
「徐海華?他來找我幹什麼?」
宋招弟疑惑不已,徐海華現在已經是青石礦業的老總,據說剛剛接手青石礦業,忙到飛起,怎麼還有空跑來找她?
宋招弟把疑惑壓在心底,看到徐海華立刻揚起笑容,「徐總,不好意思讓你久等了!」
「呵呵,我也是剛來。」徐海華笑著道,「聽說宋總剛從羊城回來,我就過來拜訪,沒耽誤您工作吧?」
「沒有。」
兩人客套了幾句,宋招弟問道,「徐總,不知道您今天來有什麼事情?」
宋招弟都這麼說了,徐海華也就不再藏著掖著,說道,「今天來找宋總,確實有點小事情。是這樣的,我們青石礦業這段時間已經完成了改革,發行了股份。這股份所有人都能夠購買,一股才一塊錢,價格特別低。宋總我跟您說,我們青石礦業可是個非常優秀非常具有成長潛力的公司……」
宋招弟已經聽不進去徐海華在說什麼了,她腦子裡隻有一個想法:青石礦業的原始股,一定要買!
不僅要買,還要多多的買!
上輩子,青石礦業也在徐海華接手之後,立刻進行了改革,並且發行了大量的原始股。
但是,青石礦業的原始股卻不怎麼受歡迎,沒人買。
原因是上一個發行原始股的是一家水泥廠,結果這家水泥廠後來倒閉了,所有的股份都成了一張廢紙。
所以大家對青石礦業的原始股一點兒也不感興趣,不僅自己不買,還勸周圍的親戚朋友不要買。
導緻青石礦業的原始股根本賣不出去,後來政府想了個招,把賣不出去的股份強行攤派,公職人員、教師和醫生必須買夠足夠份額的數量,不然以股份抵工資。
這一招搞得那些人載聲怨道,但是幾十年後,那些人卻無比感謝當時政府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