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默認 第356章 你們家平時也吃得那麼好嗎?
沈硯州帶着兩個娃回到家的時候,堂屋的氛圍正好,大家都紛紛圍着莫天美跟人說話呢,氣氛好不和諧。
兩個娃也聽到了動靜,立馬就沖進了堂屋,在看見莫天美後,兩個娃又很是腼腆的走到了沈硯池的身邊。
特别是沈朝博,還抱住了沈硯池的腿撒嬌道:“爸爸……”
雲杉一看見自己兩個孫子,立馬就笑着問道:“陽陽,小博,去哪裡玩了啊?”
兩個娃對視了一眼,随後沈朝陽開口回答:“奶奶,剛剛三叔帶我們出去買糖,說三嬸叫買的。”
溫妤櫻:……
這個男人,現在撒嬌是越來越熟練了啊。
不過哪裡有那麼巧的事情?估計是沈硯州看見秦子涵鬧上門了,故意把兩個娃支開。
雲杉自然也是想到了這麼一層,忙又笑着說道:“是不是知道家裡有客人來啊所以去買糖啊?糖呢?拿出來一起吃了吧,剛好我好久沒吃糖了。”
“在這裡。”
沈硯州将一個布袋打開,裡面裝了好多糖果餅幹。
沈硯池拿了幾顆大白兔奶糖給了兩個娃,接着又将幾顆放在了莫天美的手上。
莫天美笑着接了過去又看了一眼兩個娃,随後笑着開口道:“陽陽和小博真懂事。”
“是啊,兩個娃可懂事了。”雲杉在一旁笑着附和道。
莫天美知道,要是想跟沈硯池結婚,肯定也得跟沈硯池的兩個娃搞好關系。
她看向兩個娃,笑着說道:“陽陽,小博,改天阿姨帶你們去玩好不好?”
兩個娃這會兒跟莫天美見面,完全沒有之前莫天美幫他們時候的那股興奮勁。
再怎麼樣,要是莫阿姨真的以後要成為他們的後媽,兩個娃還是擔心莫天美會對他們不好。
所以兩個娃都同時擡頭看向沈硯池,想聽聽爸爸的意見。
“你們想去嗎?嗯?”沈硯池笑着問道。
他也正想看看,兩個娃對于莫天美會不會抵觸。
現在沈硯池要照顧的不止是兩個娃的感受,還有莫天美的感受。
不自覺的關注與喜歡,才是最為緻命的。
“爸爸去嗎?”沈朝陽問。
他已經想清楚了,他不希望爸爸媽媽複婚,所以還不如讓爸爸找個好一點的阿姨結婚。
沈朝陽比較早熟,畢竟是沈家的長孫,所以有了很多不符合這個年紀的想法。
剛剛跟媽媽見面的那一幕,不止沈朝博被吓到,沈朝陽也被吓到。
沈朝陽有預感,媽媽即使真的又跟他們在一起,肯定還是不會變的,該怎麼樣還是怎麼樣。
她脾性就是那樣,根本不可能改變。
沈硯池看向了莫天美,随後開口說道:“爸爸當然也會去。”
“那我們就去。”沈朝陽回道。
沈朝博聽到了能出去玩,開心得笑着拍了拍手。
吃飯的時候,莫天美看着滿桌的菜,都震驚了。
這——
所以在吃飯的時候,她偷偷地問了沈硯池:“你們家平時也吃得那麼好嗎?”
沈硯池:……
“不是,因為你來了。”
一句話,使得莫天美更開心了。
别看菜多,家裡有那麼多人呢,而且幾個大男人胃口好吃得多,因為今天是溫妤櫻掌勺,所以最後菜竟然吃完了。
等吃完了飯,沈硯池就送莫天美回家了,今天來到沈家吃飯,除了有秦子涵的突然攪局,其他都挺順利的。
等人走了都忙完後,沈元軍回到了房間後,摸了摸自己吃撐的肚子,忍不住跟雲杉說道:“我過年這段時間是不是胖了?”
雲杉:……
“看着好像有點。”
“那可不行啊,胖了到時候回歸部隊的時候被戰友們看到,可不得笑話我。”沈元軍有點惆怅的說道。
“笑話什麼,這個年代胖都是有福氣的一種表現,隻能說明你日子越過越好了。再說了,你本來就瘦,胖一點看着健康。”雲杉沒好氣道。
實在是沒想到,這人生在福中不知福,胖了還嫌棄。
“等櫻櫻他們回雲省,我估摸着我就能瘦下來了。改天我去看看櫻櫻怎麼做菜的,怎麼做得那麼好吃。”沈元軍笑着說出了這句話。
雲杉一聽這話,就笑了。
其實溫妤櫻做菜,比她們還不講究。
調料味什麼時候放,火候要燒到多少,她是一點都不講究。
但是就是這樣混亂中做出來的菜,好吃得不得了,你說奇不奇怪?
“那你就去看呗,絕對不會失望的。”雲杉笑着說道。
沈元軍:……
怎麼感覺媳婦說這句話怪怪的,但是又不知道怪在了哪裡。
而溫妤櫻這邊一回到了房間立馬就問沈硯州:“你故意的?”
沈硯州是多麼聰明的人,瞬間就聽懂了媳婦問的是什麼。
“嗯,我看見了大嫂進屋了。”沈硯州回道。
他現在還是習慣性叫秦子涵大嫂,主要是一時半會兒不知道該怎麼稱呼。
“聰明!幸好兩個娃沒撞上他們親媽,我看着都感覺跟瘋了一樣。”溫妤櫻歎息着說道。
說實話,溫妤櫻雖然覺得秦子涵罪有應得,但是剛剛那一幕又覺得她可憐又可悲。
不過吧,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其實還是撞上了……”沈硯州忍不住說道。
嗯?
溫妤櫻轉頭看向男人,眨巴着眼睛,滿臉都是好奇。
沈硯州被溫妤櫻這副模樣給逗笑了,他伸出手揉了揉溫妤櫻的頭,笑着問道:“我怎麼不知道,你那麼八卦?”
溫妤櫻有點不好意思,随即反應過來後立馬就反駁道:“哪個女人不八卦,你快告訴我,發生了什麼?”
沈硯州沉吟了半晌,随後将剛剛在巷子口發生的事全部都跟溫妤櫻說了。
溫妤櫻皺着眉頭聽完了事情的整個過程,随後忍不住開口道:“前大嫂真的将自己的路給堵死了啊,兩個孩子跟她都不親。”
溫妤櫻是覺得,秦子涵想跟沈硯池複合,真的一點可能都沒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