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李春華提供辦法
為了將李春意培養出來,她特別的有耐心。
李春意認真地看著,不時點頭,之前在路家,雖然家務活都是她乾的,但是跟糧食有關的事情,王秀珍可不讓她插手,因為怕她偷吃。
每次做飯的時候都是她負責燒火,或者其他雜事,但是絕不會讓她接觸到食物。
「來,接下來你來動手。」李春華把豇豆的勺子遞給李春意。
李春意小心翼翼地接過,按照李春華教的,輕輕撈起鍋中的豇豆,放入準備好的竹籃裡。
而茄子、黃瓜可以切開直接曬。
李春華拿起一個茄子,切成均勻的撥片,擺在簸箕上,「切的時候盡量切的薄一點,這樣曬的快,也不容易壞。」
如果想要黃瓜和葫蘆保持翠綠的顏色,可以切好後用草木灰攪拌均勻後再去曬,這樣清洗乾淨後它還是翠綠的。
李春華一邊示範,一邊解釋著草木灰的作用,看著黃瓜片裹上草木灰變的黑漆漆的,李春意好奇又有些擔心,「大姐,這黑漆漆的真的能吃嗎?」
「等到吃的時候洗乾淨你就知道了,這可是先輩們積累的生活經驗。」李春華將裹好草木灰的黃瓜片和葫蘆片端到院子裡晾曬。
現在天氣炎熱,太陽大,兩三天時間這些蔬菜就曬成幹,可以打包了。
而莧菜和空心菜則需要蒸幾分鐘,然後才能晾曬。
菜乾的製作放下分享給李春意後,李春華晚上又帶著李春意到稻田裡去抓魚,天氣炎熱,夜間魚、泥鰍和黃鱔這些東西都出來覓食,很好抓。
抓了之後,能曬乾的,李春華也教李春意曬,不能曬乾的就直接做了吃了。
家裡的小院裡,到處擺滿了晾曬的食材,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菜香味。
他們這兒有山有水有稻田,稻田裡還有螃蟹和小龍蝦,隻是小龍蝦這個時候還沒人吃,上輩子好像是二三十年之後,大家才開始吃這個東西。
李春華覺得可惜,這麼鮮美的試探,如果能提前讓家人嘗嘗,那該多好。
她嘗試著做了各種口味的小龍蝦,給季爺爺和林叔家都送了一份,沒想到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
漸漸地,小龍蝦就成了家裡餐桌上的一道特色菜,畢竟小龍蝦隻有這個季節能吃,現在不抓緊時間吃,等過了時間,就要等到來年了。
今年的梅雨季節,來的早,時間長,導緻了很多地方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糧食幾乎絕收或者減產過半。
而李春華所在的村子,以及一些親戚在外村的人家,有李春華和季爺爺的提醒,大家並沒有全部種水稻,而是換種了水生作物,還有一定的產量。
村裡的老老少少看著那一片生機,心存感激,慶幸躲過一劫。
所以現在大家主要就吃這些水生作物、蔬菜,然後隻搭配一點點的糧食,這樣也能填飽肚子。
雖然日子談不上富足,但至少不至於餓肚子,相比之下,已算是幸運。
可是其他地方就沒有這麼幸運了,救濟糧沒有下來,陳糧已經吃完,大家就隻能出去逃荒乞討了。
無數家庭背井離鄉,踏上未知的路途,隻為尋一口吃食。
之後,便有逃荒的難民進入李子村,看著難民凄慘的樣子,大家是既心疼又無奈。
因為大家也絕收了,隻能靠水生作物和陳糧充饑。
可眼前這些逃難的人,又怎能人心不管?
那些難民衣衫襤褸,面容憔悴,孩子們餓得啼哭不止,讓人揪心,難民們期盼地望著村民們,眼中滿是無助。
村長緊急召集了村裡的長輩們商議對策,大家圍坐在一起,臉上都是滿面愁容。
村長重重地嘆了口氣,率先開口,「大家都看到了,這些難民太可憐了,咱們總不能眼睜睜看著不管吧?讓他們離開,估計走不到下一個地方就倒在半路上了,但咱們村也不富裕,到底該咋辦呢?」
一位大伯皺著眉頭,憂心忡忡地說,「咱們自家的日子也不好過呀,這些難民要是都留下,咱們那點吃的哪夠分?」
王奶奶抹了抹眼角,心疼地說,「可那些孩子多可憐啊,餓成那個樣子,咱要是不管,這良心上過不去啊!」
李大爺磕了磕煙袋,緩緩道,「要不每家出點糧食,能幫一點是一點?」
立刻有人反駁,「李大爺,咱們自家糧食都緊張,都是省了又省,哪有往外勻的?有這糧食,不能讓家裡的孩子多吃兩口嗎?」
大家你一眼我一語,討論了半天,也沒個好主意。
村長突然想到了李春華,說道,「去把春華叫過來了。」
「她一個小姑娘,懂什麼?」有人不屑的翻了翻白眼,什麼事情都喊李春華,是不是要讓李春華來當這個村長啊?
村長白了那人一眼,「春華一直在外面讀書,知道的事情比我們多,而且她十多歲就能一個人出遠門,你覺得她懂什麼?你出院門能找到回家的路嗎?春華是個頭腦靈活,有主見的人,或許她能有辦法。」
之後村長就叫人去喊李春華過來,等李春華過來,村長說道,「春華啊,現在村裡來了不少難民,大家都束手無策啊,你能不能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
「村長,如果我們村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大家也出去逃荒了,你希望我們被人幫助嗎?」李春華站在中間,問道。
村長點頭,「那當然,誰都不想被餓死在半路上,不是嗎?」
「那就對了,我們既然希望別人幫助我們,那麼這些難民肯定也希望我們幫助他們,但是我們畢竟不清楚有沒有人壞人混跡在他們當中,所以這人,肯定是不能領到家裡來的,但是可以找一塊空地,給他們搭瓜棚,讓他們在瓜棚裡住一段時間,然後就回家。」李春華說道。
因為不知道這些人的好壞,肯定不能直接把人往家裡領的,不然這婚姻、家庭可就被一些人給破壞了。
村長想了想,覺得李春華說的對,便立即安排了幾個青壯年去統計家庭和人數,然後以家庭為單位,搭瓜棚給大家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