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談妥生意
大概十多分鐘,華僑商店的鄒經理就過來了。
看見鍾夏和銀桃母女倆,他臉上露出笑容來,快走幾步上前,道:「同志,聽說你們找我,可是有什麼事?」
鍾夏笑著打了招呼:「經理,是這樣的,我瞧著你們這裡沒有仿銹做舊的工藝品,我又聽說外國的朋友很喜歡這類型的。正好我手裡有一款這樣的燭台,不知道經理有沒有興趣?」
鄒經理挑了挑眉。
雖然之前周麗華已經添油加醋地給他打了預防針,讓他知道這兩人的意圖。可他沒想到,這位女同志竟然會說這樣的話。
國外的客人喜歡做舊仿銹的效果,這事兒他不是第一回知道。
去年就知道了。
隻是當地的五金廠沒這種技術,又沒人願意研究,就這樣一直擱置了。
鄒經理當即來了興趣,引著鍾夏就往後走:「走,我們去那邊說。」
鍾夏跟了過去。
他直接帶著鍾夏去的是辦公區,進了一間辦公室,這才讓鍾夏坐了。
又親自給鍾夏和銀桃倒了水,還把辦公室的電風扇也打開了。
銀桃眼一亮,看著電風扇一眨也不眨。
這可是個好東西。
要是能弄個回去,那晚上都不會熱得睡不著覺了。
鍾夏一掃銀桃的眼神,就知道了她的意思。不過現在不是說這個的時候。
鄒經理也坐了下來。
他直接開門見山地道:「同志,你說的仿銹效果的燭台,可有帶?我得先看看樣品。」
鍾夏含笑從包裡掏出了樣品來:「鄒經理,您看看。」
鄒經理接過,眼裡瞬間迸射出歡喜之色來。
這效果還真好。
前兩個月,他從一個外國朋友那裡看到過他所要的仿銹效果的樣品。
和這個就差不多。
鄒經理「蹭」的一下從椅子上站了起來。
他在屋子裡轉了兩圈,才再次在鍾夏跟前站定,問:「你這燭台,怎麼賣?」
鍾夏沒有開價,而是對鄒經理道:「您看給多少合適?」
剛才她看了外面的標價,基本在60-120元外匯券之間。
鄒經理遲疑了一下,開口道:「15元,你看如何?」
這燭台,總的成本算起來應該在8元左右。
她的心理價位是15-20元。
15元的話,其實已經可以賣了。不過……鍾夏看了看鄒經理的態度,垂下了眼皮。
沉默了幾分鐘,鍾夏苦笑著開口:「鄒經理,這個價格,您也壓得太低了些。是完全不給我們利潤。這……我們也得活啊……」
鄒經理摸了摸鼻子,道:「其實我這個價格不低了。你這算集體所有制外的個體生產,不能按國營廠標準定價。」
鍾夏指了指燭台,語氣不卑不亢:「可是我這仿銹的技術,據我所知,咱們新海市還沒有。您這拿了,可就是獨一份兒。您是長時間和外國友人打交道的,自然也更加知道他們的喜好。想來也應該明白,這東西相當好賣。」
頓了頓,鍾夏又道:「其實來您這邊之前,我還去過友誼商店,那邊的價格都給到了25元。不過我覺得您這邊應該更加受歡迎,這才一心想要和您把這生意做成。」
鄒經理確實是壓價了。
但是25元的話,卻是超出了他的心理預期的。
他又陷入了長久的沉默。
在琢磨著以這樣高的價格拿下這燭台值不值得。
就在這時,辦公室的門被輕輕地敲響。
鄒經理擡頭看過去就看見了顧建川。
他心頭瞬間敞亮起來,趕緊招手示意顧建川過來:「建川,你來給我看看。你才從國外回來。你看看,這東西,在外國,受歡迎嗎?」
顧建川挑眉進來,禮貌地對鍾夏兩人點了點頭以作打招呼。
鍾夏神色一頓。
怎麼也沒想到這人竟然會和這位鄒經理熟。
她心有些提了起來。
知道哪怕鄒經理對產品很滿意,而且瞧著也有訂貨的慾望,但是,但凡這人說一兩句不好的話,怕是這個價格就提不起來,亦或者數量會少許多。
雖然他們之間並沒有什麼不對付,可之前畢竟是鍾夏她們也算是利用了他一回。
就不知道這個是真不計較,還是假不計較。
不過不管鍾夏心裡怎麼想,人家都主動打招呼了,她自然也不會將情緒放在面上,笑著上前招呼道:「顧先生。」
鄒經理詫異地擡了擡眉:「你們認識?」
顧建川沒回答。
鍾夏笑道:「一面之緣,之前顧先生幫過我們一回。」
具體沒提。
鄒經理也不可能去問。
隻是一時間對鍾夏的態度就更熱情了。
這位華僑商人顧先生,聽說在國外做的生意挺大的,也是現在政策開始放開,這才回鄉來找親人。
平日裡瞧著,這位顧先生倒是十分的冷淡,並不願意與人多接觸的樣子。
能讓他相幫,那這位女同志也是有幾分本事的。
而且她拿出來的東西,這手技術就證明她是很厲害的人。
厲害的人,自然是誰都願意與之相交的。
這時候,顧建川平淡地回復了鄒經理之前的問題:「據我所知,確實是有多人喜歡這位做舊的工藝的。」
顧建川這話更是給鄒經理吃了一顆定心丸。
他當即樂呵呵地道:「行,鍾同志,就按你說的價格來。不過這個你就隻能供我一家,可不能供給別人了。」
鍾夏聽了這話,卻蹙了蹙眉。
她看向鄒經理:「鄒經理,不瞞您說,我手裡這東西有兩千多個貨。您能全要了?」
這數量確實是不少了。
鄒經理一時間也有些遲疑。
就他這一個華僑商店,是真不一定能吃得下。
畢竟,這東西又不是日用品,而且這種做舊的工藝,也就外國友人能欣賞得來。
華國自己人,都是想越新越好,誰耐煩看這些舊的東西啊?
他若是吃不下,還不讓人家供給別家,那就有點過分了。
可若是市面上到處都是,那他這邊就不一定好賣了。賣貨嘛,自然是獨一家的更好。
想到這兒,鄒經理咬了咬牙道:「我這邊確實要不了這麼多,不過隔壁省城我還有個朋友,也是在華僑商店工作,我給他打電話,問問他那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