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鄭縣令到來
何春花感覺自己被亮閃閃的銀子晃瞎了眼,
「那好,我會將賬目記得清清楚楚,你們隨時可以檢查,隻不過……我暫時拿不出20兩銀子來……」
「這有什麼?你不是在收藥材嗎?正好今天直接賣給我,省的你還跑一趟州府……」
「這……合適嗎?」何春花有些猶豫,「我方才瞧見你是坐馬車來的,這些藥材你如何帶回去?」
「我那馬車拖些藥材應該是夠的,至於我嘛……就勉為其難的跟蘭小姐擠一擠好了……」
這算盤珠子都快蹦到何春花臉上了……
她是再也忍不住,撲哧一聲笑了出來。
芝蘭自然也是紅了臉,兩人又打了半天嘴仗。
隨後幾人又商量了一下細節,然後留他們吃了一頓午飯這才離開。
方公子大概是第一次吃這種農家飯,對何春花做的幾樣小菜讚不絕口,足足吃了兩碗飯才罷休,完全沒有初見時那副高高在上的貴公子模樣。
到了晚上,何春花吃過了飯,估摸著村裡人也都回了家,便又在曬場那處開起了會。
每家雇一個人去她家幫著做益母草顆粒,一天20文的工錢。
另外何春花又拿出她這兩日挖的益母草給村裡人看,告知他們這草藥也收。
於此同時,也讓他們可以往外宣揚,何春花這裡收益母草。
益母草雖然收的便宜,每斤就1文錢,但是好在量大,山上一開一大片,隻要去一趟山裡就能挖一背簍,換幾十文出來。
第二天,何春花家的小作坊就開了工,何春花將她們分成四組,一組負責挑揀洗涮,一組負責把益母草晾曬烘乾,一組熬藥,一組研磨。
霍知雨負責最後的攪拌和灌裝。
李滿倉則拿著刀帶著大郎砍竹子做竹筒。
日子一天天過去,一群人都是忙的喜氣洋洋。
隻是偶爾還是會嘆氣,眼看著天越來越熱,卻是一滴雨都沒下,村裡兩架水車齊上陣,老黃牛的腿都跑細了一圈,不少人都是惴惴不安,甚至有人說老天爺這是又要收人了。
任家村的裡正也拎著半袋糧食來過一趟,原因無他。
打從收益母草的消息宣揚出去,每天都有外村的人過來送草藥。
任家村的村民也背著草藥來過幾次,隻是還沒進村就被清掃村道的李有望趕了出去,何春花早就交代他,任家村的草藥不收。
被李有望撞見了,那些人哪裡能討到什麼好處,都被李有望罵的灰溜溜往回跑。
任家村的人沒辦法,隻好把草藥賣給其他村的人,但是那價格卻是差了不止一星半點兒。
又加上龍骨水車成日裡在他們眼前晃悠,任家村的人也都明白了,今時不同往日了,他們與李家村作對那是撈不著什麼好處的。
於是任家村裡正便隻好帶著禮物上門求和。
何春花自然是冷嘲熱諷一番,不過看著任裡正姿態放的低低兒的,到底是把那半袋糧食收下了。
有一句話叫窮寇莫追,任家村畢竟是在他們上遊,要是真逼急了別人真動什麼歪心思投毒,那可是危及整個村的性命。
沒有千日防賊的道理。
再加上幾個月之後,村裡一起湊了筆錢請人在村口挖了個水井,自此以後李家村的水源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
不過,在小作坊開工半個月左右的時候,李家村又來了個人。
來人正是一身常服打扮的鄭縣令和師爺還有幾個隨從。
李有望現在儼然成了李家村的保安,自己在村口的大榕樹下做了個竹亭。
隻要看著陌生面孔,就拿著木棍往地上敲,「站住,你是誰?來李家村找誰,為著什麼事兒?」
鄭縣令也是十分給面子,甚至朝他作揖,
「老丈,我來找何春花,有一樁生意要談。」
李有望也知道,近來找何春花的人多,他已經見怪不怪了。
將鄭縣令上上下下打量一番,便擡擡下巴給他指路,「吶,順著這條路一直走,最大的那棟房子就是她的。」
事後,李有望得知今日跟他行禮的居然是宜安縣令,直呼自己活不長了,三天都沒能睡好覺。
鄭縣令並沒有著急去找何春花,而是田間地頭轉了一圈,看了兩架龍骨水車,又欣賞了幾個茅草房後邊長勢喜人的苞米紅薯,這才到何春花家裡。
何春花自然知道鄭縣令為何而來,將人引到宴客廳,上了茶水便把早已準備好的龍骨水車的構造圖拿了出來。
鄭縣令和師爺將那張紙看了又看,隨後細細揣進衣袖,這才問道:「這東西雖然在南方盛行,可是並未傳到咱們渝州府來,你是怎麼知道的?」
何春花早知道他有此一問,徑直答道:「我家叔叔年輕時在南方做過一陣子遊醫,見過水車。再加上我爹從小就愛拿木頭做些小玩意兒,我們一起琢磨了一個月,才把這龍骨水車做出來。」
這半真半假的話出來,鄭縣令是再也沒有質疑。
走之前丟下20兩銀子,說是給李老頭的辛苦費。
何春花也知道,他這是打算將龍骨水車在整個宜安縣推廣了,相當於版權費。
後來,何春花將這20兩銀子,又自己添了些許,給大牛兩口子蓋了青磚瓦房,他們帶著多寶多金小妮妮住到了山下。
李老頭還是和趙氏帶著二牛小傑在山裡住。
他們捨不得山上開出來的那麼多田,二牛也在趙氏日復一日的開導中重新活了過來,偶爾也跟著李老頭下山跟大牛何春花一起吃頓飯。
時間來到了八月,老天爺到底不忍心,早在六月中旬就下了好幾場雨,小溪裡的水又接著歡快的流淌。
自打下雨後,山裡的各種蘑菇就冒了出來,何春花便讓彩霞帶著村裡人辨認,然後幾個村裡又颳起了撿菌子的風潮。
收來的菌子洗乾淨後和彩霞一起做成菌菇醬,隻要不是太陽暴曬,菌菇醬能保存很久。
在何春花的指導下,翟家村開了個做蕨根粉的小作坊,蕨根自然也是李家村和翟家村和幾個鄰村收來的。
雖說此時蕨根並不是採挖的最好時期,澱粉含量不是最高的時候,不過何春花已經等不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