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賣炭
雖然心裡苦笑,面上卻不顯指了指立在牆根兒的背簍,笑著說道「就這些了,還麻煩姐姐幫著稱一稱,我們實在是買不起稱。」
大娘睨她一眼,笑著打趣「你這睨子嘴倒是甜,我都能當你老子娘了」說完拿帕子擦擦剛剛扶過背簍的手,丟下一句「且等著」轉身進了屋。
不多時,一個年輕小生跟在她身後一起出來,估摸著是這大娘的兒子。
何春花忙上前幫著將木炭倒進他帶來的麻袋裡,然後稱起重量來。
「72斤6兩,取個整,就算72斤吧。」何春花笑著把秤桿兒往大娘那邊亮亮。
大娘伸著脖子瞟了一眼,回屋拿出錢袋子,利利索索付了錢。
一粒碎銀子,440個銅闆,分量還挺紮實。
何春花接過錢,小心翼翼的放到背簍裡,和大郎一起向她們那人美心善的金主道謝。
大娘擺擺手「下次還有這種炭記得往我這兒送哈。」
兩人忙不疊的點頭。
直到直挺挺的走出巷子,兩人才轉過身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睛看到了激動。
大郎臉頰浮出一抹紅暈,仰頭看她「娘,我們接下來去幹嘛。」
何春花笑著揉揉他圓溜溜的小腦袋,「走,給你買糖葫蘆去。」
大郎眼裡閃爍著喜悅的光芒,重重點頭,「好!」
一路到了文竹鎮上最熱鬧的集市,剛到路口就看到了舉著糖葫蘆吆喝的貨郎。
三文錢一串,何春花要了4串,讓貨郎用油紙仔細包好,又花了三文錢找貨郎買了塊油紙墊在背簍裡,和大郎手上一人拿一根,剩下兩根放進背簍裡。
何春花毫不客氣的揭開油紙,紅紅的山楂裹著亮晶晶的糖漿,咬上一口,嗯,甜!
何春花滿足的眯了眯眼,這才是生活啊!
轉過頭卻發現,糖葫蘆依然好端端的被大郎握在手裡,「你怎麼不吃?」
「我帶回去留給阿爹吃」
你阿爹指不定什麼時候才回來呢,何春花忍不住在心裡翻白眼,卻還是努力保持著微笑「你先吃,等你阿爹回來我再給他買。」
大郎冷漠的搖搖頭,顯然是不信她的鬼話。
古代小孩不好哄啊!何春花嘆口氣,又朝賣糖葫蘆的走去。
等何春花把一根新的糖葫蘆塞到他懷裡,大郎才露出一個笑來,迫不及待的去揭油紙。
何春花突然有點後知後覺,我剛剛是不是被小孩哥拿捏了?他是不是故意用自己不吃來威脅他,好讓他給那李滿倉買根糖葫蘆。
轉過頭狐疑的看了眼旁邊正吃的津津有味的小孩哥,卻見他沖她甜甜一笑「娘,好甜!」
何春花敢發誓,這是她第一次見大郎臉上如此燦爛的笑容!拿捏就拿捏吧,哎!誰讓她愛看他笑呢!
「你的笑容更甜」何春花忍不住捏捏他的臉。
這一次,大郎隻是身子僵了一下,卻沒有躲開…
母子倆一人舉著一根糖葫蘆,繼續往前走。
先逛了巷子口的幾家布料店。
一匹粗布300文,何春花一咬牙,買!
一斤新棉500文,陳棉450文,何春花一咬牙,下次再來買……
逛到集市中間,遠遠就瞧見了豬肉鋪子,何春花便像惡狼撲食般飛奔過去。
豬闆油40文一斤,肥肉30文一斤,五花肉25文一斤,瘦肉18文一斤。
何春花買了5斤肥肉,2斤五花肉,共花了200個大錢。又用她那三寸不爛之舌,找老闆饒了一根剃的乾乾淨淨的大骨頭。
又去糧油鋪子買了5斤鹽,花了150個大錢。
青石闆路走完,剩下的便是泥巴路,路兩邊不少人揣著手蹲著,面前地上鋪著麻袋,上邊兒擺著自家做的木碗竹籃什麼的雜貨。
何春花找一個阿婆買了5個大蘿蔔,三顆大白菜和一把蒜苗,一起花了22文。
買完這些,何春花就覺得差不多了,轉身往回走,大郎卻在後頭拉住了她的衣角。
何春花回頭,就見大郎低頭看看自己馬上要鑽出大腳趾頭的鞋尖兒,再看看不遠處賣鞋的攤子,再看看她,一副可憐巴巴的樣子。
又來這套!
「走吧,我們去買新鞋子」何春花臉上笑嘻嘻。
賣鞋子的大娘一見她們過來,立刻笑的臉皺成一團「娘子看看我們這鞋,都是我姑娘做的,她可是跟縣裡的綉坊娘子學過手藝的,您看看這針腳密的」
大娘嘴裡一邊說,一邊把何春花一直盯著的那雙黑色的棉鞋遞給她。
何春花接過來,裡裡外外捏了咩,確實挺厚實,「多少錢一雙?」
「看你是買大人穿的還是小孩穿的,繡花的還是不繡花的,淺色的還是黑色的,緞面兒的還是粗布面兒的,這每種啊,價格都不一樣……」
何春花聽到這像繞口令一樣的台詞腦袋直發暈,揚了揚手上拿著的鞋,說道「就這樣式兒的,大人的多少錢,小孩的多少錢?」她拿的就是普通的粗布棉鞋。
「大人的35文一雙,10歲以下的孩子20文,10歲以上30文」
何春花倒抽一口冷氣,天菩薩,這麼貴!還不如付點工錢去村裡找人幫忙做……
見著何春花猶豫,大娘又一臉討好的勸說「你要是買的多,我可以給你便宜點的,我這鞋都塞的好棉花,你穿著一準兒不凍腳。」
「便宜多少?」何春花雖然心疼錢,但是聽到便宜這兩字兒,就覺得自己得占上一占。
「那自然是看娘子你買多少了。」
何春花略微想了想「兩雙大人的,。
大娘思量一番,似乎是下了很大的決心,「這天兒馬上要下雨了,我也好趕緊掙些銀錢收攤,就一雙便宜你五個大錢吧」
聽到這話,何春花趕緊擡頭,是了,日頭都躲雲後頭去了,她居然隻顧著逛街沒注意到!
於是也不糾結了,趕緊找合適的鞋碼讓大娘包起來,丟下150個大錢就拉著大郎往外跑。
也是運氣好,出了城門就看到來時早上趕牛車的老漢,此時正坐在一旁的樹底下,牛車上空蕩蕩的一個人也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