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不用這麼著急
和老爺子打完招呼後,舒顏就匆匆趕往實驗室。
她的課題已經開始了,除了上班時間,就是做科研,時間很緊。
她前腳剛走。
周怡和宋清清趕來。
「周爺爺好。」
「你好,你是?」
「爸,這是咱們大院裡從小和臨淵一起長大的小姑娘,宋清清。
她小時候你還抱過她呢。」
「哦~~我年紀大了,記性不好。
你們怎麼過來了?」
「來接您出院呀。
前段時間比較忙,你住院的時候沒來照顧你,出院再不來接就有些不像話了。」
周國林揮揮手表示不在意。
「我一年要住幾個月,還能一直讓你們陪著嗎?
我現在手腳靈活,可以自己來。
你們忙你們的。
不過,這段時間多虧了老二,隔三差五就來看我這把老骨頭。」
周怡讚賞的拍了拍兒子肩膀。
「咱們走吧。」
來到實驗室。
舒顏將自己一個大的木質藥箱放到實驗台上,裡面是她研究的半成品。
這樣做起來要事半功倍。
中醫在於調理,治未病。
對於已知的病症治療起來周期長,短期療效不顯著。
她現在就是在製作一些中成藥,來輔助中醫的治療。
同樣也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先以骨傷科為例,來做一些促進傷口癒合,緩解患者疼痛的原研葯。
有了思路和想法,她便開始寫報告,去圖書館找數據。
這時候的信息不發達,所能看到的數據也不多。
其實,這些對她來說不是很重要,畢竟她腦子裡已經有了一系列構架和秘方。
隻是,畢竟是藥品,必須做到百分之百的安全。
所以下午忙的差不多的時候,她又一頭紮進市圖書館。
這個地方是京都最大,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的圖書館。
一般不對外開放。
她也是拿著師傅的借閱卡才能進來。
見過現代化大都市的數字化圖書館,她對這個市政非對外的圖書館本沒抱多大驚喜。
可裡面的藏書著實很多。
甚至有很多孤品和原始手劄。
種類很豐富,醫療的不遑多讓。
難怪主任隔三差五往這邊跑。
是真的能找到她想要的東西。
淘到了本《中醫傷痛手劄》,她像發現新大陸一般,迫不及待打開。
裡面字跡有些都不清楚了,排版也很混亂,甚至有的地方缺角少頁。
可對每一種外傷疾病的治療、止痛、消炎都介紹的很清楚。
就連用藥都把每一種藥草畫在旁邊。
這於她來說絕對是本無比珍貴的書。
她拿著書在窗邊光線明亮的地方隨意坐下。
遇到精彩或疑難之處立刻寫在筆記上。
已經忘我到根本察覺不出,從她一進圖書室就被一道視線緊緊盯住。
霍淮川難得有半天休息時間。
他拿著茶杯來到圖書館,準備偷得浮生半日閑。
他坐的位置相對隱蔽,卻又能看到整個圖書館。
一個茶杯,一本雜詩放在桌面上。
從那個年輕嬌俏的姑娘進來後,書便沒再翻動一頁。
對方好像和自己這種閒情逸緻不同。
有目標的直奔自己需要的區域。
找到想要的東西後便沉浸在書的世界裡。
似乎外界任何事情都打擾不了她。
你在看風景,而橋上的人在看你。
直到感到眼睛酸澀,舒顏才放下書,擱下筆,向遠處眺望,放鬆一下。
不知不覺太陽已經偏西霞光灑滿大地。
看了看腕上的手錶,已經是五點鐘了。
應該到圖書館閉館的時間。
她趕緊將書放回去,拿好筆記準備回家。
其實,她是想著把這本書借走。
可來前師傅特意交代隻能在裡面閱讀,不能借出。
環顧四周,圖書館靜悄悄。
擔心人家是不是鎖門了,趕緊將書放到原來位置,匆匆往外走。
誰知剛到出口,卻撞到了人。
「對不起!」
她擡頭向對方道歉。
霍淮川後退一步,撿起地上的筆記本遞過去。
「不用這麼著急,五點半才閉館。」
「啊?哦!好的,謝謝!」
她還沒來得及仔細看對方,就被拿著她筆記本的那隻手吸引了。
作為一名醫生可能對病人的臉印象模糊,可對他的片子、身體器官、病變部位卻異常熟悉。
順著手看到自己撞的人。
身姿修長,身著一身得體的襯衫西褲。
西裝挽在胳膊上,領口微微敞開,露出精緻的鎖骨和若隱若現的兇肌輪廓。
一副眼鏡,將那雙深邃的似乎能洞察人心的眼眸遮擋了七七八八。
面容輕柔而高貴,鼻樑挺直,五官精緻又立體。
嘴角掛著一抹不易察覺的微笑,讓她立刻縮回視線。
「謝謝啊。」
接過筆記本,她向對方點點頭,趕緊轉身離開。
這是什麼地方?
來前師傅一再交代。
這個圖書館,基本是為市政大院那些領導提供的休息放鬆區。
但因為藏書量太大,會對一些單位的高質量人才開放。
這樣也避免了資源浪費。
所以,她剛剛撞的那個人無論從談吐還是氣質上來說,都不簡單。
隻是她剛剛有點著急,並沒有將此人與前幾天自己號脈的那位病人對上號。
看她蹁躚的身影消失在視線。
霍淮川端著茶杯,慢悠悠往辦公室晃。
從圖書館出來太陽已經落下一半。
舒顏騎上車子往家趕。
「舒顏回來啦!」
「是的王嬸,您吃了嗎?」
「還沒呢,家裡正在做。」
舒家不是小氣的人,在這兒住了將近四年,和鄰裡鄰居關係打成一片。
舒顏每回遇到街坊,也都下車叔叔,阿姨,大爺,大媽的打招呼。
這次王嬸扯了扯她胳膊,在她耳邊小聲嘀咕。
「你們家來客人了。
提著大包小包風塵僕僕的。
家裡就你媽一個人,快回去看看吧。」
聞言舒顏一愣。
客人?
大包小包,風塵僕僕?
「好,謝謝王嬸,我先回家了。」
她將自行車停在家門口,拿著包剛準備踏進去。
就聽到一個女人在大放厥詞。
「俗話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聽說你們在京都過的很好,都是一家人,我們特地過來投奔。
到時候讓大哥給衛民和欣欣找份工作,再給我們找個住的地方。
這樣他們兄弟倆也不用分開,以後也有個照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