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決戰之夜(上)
三皇子等人有所行動,與此同時,墨連徹也知到了決勝之時,召集東宮幕僚,連夜送信給墨景泓。
整個皇宮都似乎緊著一根弦,從天黑到天亮,從天亮又到了天黑,溫傾城等幾個掌事宮女幾乎沒怎麼合眼。她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倒黴,被迫宣進皇宮,捲入這場皇位之爭。墨景泓早已入局,她與墨景泓關係密切,早已不能置身事外,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她又有些慶幸,她現在在皇帝身邊,至少可以盡自己的努力,決定自己和墨景泓他們的命運。
想到這,溫傾城又打起了精神,此時,鄭公公從寢殿出來,匆匆去了,過了不多時,墨連徹被秘密宣了進來。
溫傾城在看到墨連徹的那一刻,心中一塊大石頭落了地,覺得這局穩了,皇帝竟然秘宣了墨連徹,想來是要傳位。
墨連徹進來,看到溫傾城站在寢殿的屏風外面,匆匆對視一眼,溫傾城輕輕點了點頭。墨連徹輕步進去,隻見皇帝面色蒼白,正一動不動地躺在床榻上,呼吸聲微弱。
「父皇......」墨連徹一進去便跪下動情地哭了起來。
「徹兒,你一直是個鋼鐵般的漢子,從不掉眼淚的。」皇帝虛弱地說道。
墨連徹淚目看向皇帝,他這個嚴父,從小都是叫他太子,或者老大,從沒喊過他徹兒,唯一的記憶是他幼年時,這麼叫過他。後來就再也沒喊過他徹兒。
若剛才的眼淚帶著幾分演的成分,這會兒墨連徹落下的淚就是真心的悲痛。「父皇,你會好的。」
「父皇的身體,自己清楚。徹兒,這麼多年,父皇對你很嚴厲,別恨父皇,父皇是一心想讓你成材。」
「父皇,兒臣明白您的苦心,兒臣不曾恨過您。」
皇帝歇了口氣,繼續道:「弈兒雖是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可朕知道,他的雄心不隻是富貴,而是這天下,他雖殺伐果斷,卻兇襟狹小,開創國土還可,絕非治國之才。景泓他重情重義,一心忠於你,年少時,雖說嫉惡如仇,勇敢無畏,卻也衝動,好在經過一番歷練,成熟了許多,朕派他帶兵,也是為了將他磨鍊起來,成為你最好的幫手。」
墨連徹聞言,多年的心結徹底打開了,原來他的父皇對他愛的這麼深沉,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父皇,你別說了,快休息一會兒吧,兒臣隻要父皇健健康康的。」
「別說傻話了,朕已經油盡燈枯,這次叫你來,不隻是要傳位給你,也是要你答應朕,繼位之後,無論老二、老三犯什麼錯,務必要留下他們二人性命,朕不願看到你們手足相殘。」
「兒臣答應您......」
皇帝斜眼看向肅立在龍榻邊的幾個重臣,說道:「你們以後要好好輔佐大皇子,治理好祖宗好不容易打下的大齊江山。」
此時,寢殿外,皇後,二皇子、三皇子都來了,他們接到密報,說皇帝秘密召見了墨連徹,為防事情有變,立刻趕了過來。守門的一班侍衛是皇帝的人,將皇後等人攔住。
「皇後娘娘,兩位殿下,陛下正在召見眾人,其餘人等,無召不得入內。」
「瞎了你的狗眼,本宮是中宮皇後,陛下的嫡妻,你們敢攔我,莫不是被墨連徹收買,想要謀反不成?」
三皇子也是帶了自己的一班侍衛過來,與守門侍衛對峙起來。墨連徹的幾個親信護衛在殿外等候,眼看三皇子他們要闖宮,也紛紛走過去,企圖攔住三皇子他們。
雙方動起手來,皇後與二皇子、三皇子等人趁亂,大步走了進去。
溫傾城一看他們怎麼闖進來了,幾個太監宮女對皇後都很客氣,不敢攔阻,溫傾城上前攔阻道:「皇後娘娘,陛下有旨,誰都不許進......」
話還沒說完,就被皇後用力地甩了一巴掌,溫傾城沒站穩,朝一邊倒了過去,撞到一個有力的懷抱。
墨連徹從寢殿出來,知道墨連弈他們闖宮了,厲聲道:「母後這是做什麼?」
皇後惡狠狠地盯著墨連徹,隨後進了內室,泣聲哭喊:「陛下——」
溫傾城捂著臉剛想去攔,墨連徹拉住她,給了她一個眼神。溫傾城見墨連徹眼睛又紅又腫,聽到裡面哭起來,立時猜到了什麼,唇語道:「陛下駕崩了?」
墨連徹眼睛一閉,點了點頭。二皇子、三皇子也都進去了,見皇帝已經咽了氣,放聲大哭起來。
墨連徹隨後也進去,穆丞相宣布了剛才皇帝的遺詔,將皇位傳於大皇子墨連徹。皇後急了,立馬招來侍衛將丞相押了起來。
這時,墨連徹的親信侍衛滿身是血的進來稟報:「殿下,三皇子帶人圍了寢殿。」
這時三皇子步步逼近尚書房大臣趙辛盛,「趙大人,陛下說傳位給誰啊?」
趙辛盛一見這情勢,支支吾吾地不敢說。穆丞相道:「是傳位給大皇子墨連徹,陛下早就擬好了詔書。」
「胡說八道,父皇早已駕崩,我等怎麼沒聽到父皇說傳位給墨連徹,墨連徹乃是廢太子之身,怎麼可能傳位給他!父皇早就告訴過我,他要傳給三皇子墨連弈。」二皇子墨連瑾陰鷙地眸子緊盯著穆丞相說道。
皇後接話道:「此事本宮知道,陛下卻有此言,穆丞相,你篡改陛下旨意,是何居心。」
二皇子面冷心硬,直接從袖口掏出匕首,朝穆丞相的腹部刺了進去。趙辛盛登時嚇壞了,他若說出傳位給墨連徹,墨連瑾下一個殺的就是他!
領侍衛內大臣郭淮義忠於先皇,卻對大皇子、三皇子之間遊移不定,此刻聽到外面已經被三皇子包圍,大局已定,哪怕陛下真的傳位給大皇子,又能怎麼樣,大皇子今晚能不能走出這間寢殿還未可知,便改了口風說道:「剛才陛下沒說傳位之事,也或許臣剛才離得遠,沒聽清,不過既然陛下早就已經寫好了詔書,隻需找到詔書,便知讓誰繼位。」





